火狐中心 分类>>

奋进的春天丨线多家、线上粉丝突破百万 这个天津80后抓住三代人的味蕾

2023-03-09 12:14:4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“祥禾饽饽铺”,它曾参加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三季,也曾和故宫合作推出过产品。

  这间百年历史的中式点心铺历经四代传承,从一家前店后厂变成了40多家门店,祥禾饽饽铺第四代传承人杨明将新食材和新技术融合到点心创作中,抓住三代人的味蕾,让老字号更有现代味,成为“90后”、“00后”眼中的网红。

  初春三月,金茂汇的祥禾饽饽铺里,顾客正围在玻璃窗前观看面点师傅现场制作招牌产品枣泥糕。

  细筛两遍的面粉质感细密,使用搓、揉、叠等多种手法制作面皮,力道轻柔,使油与面充分融合。包馅、封口、压模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。火狐电竞恰到好处的烘烤,让枣泥、面粉与配料在高温中相互渗透,开箱之时,一缕浓香弥漫散开。

  将“围炉煮茶”的元素融入店铺,是祥禾饽饽铺金茂汇店的亮点。清新舒适的卡座,一杯茶,几块点心,抬头间,墙上各式的点心模具如世世代代的饮食缩影,世代人用不一样的糕点模具,做出来形状各异的美味点心,这种文化流转百年。

  如果要用一句话介绍祥禾饽饽铺,祥禾饽饽铺第四代传承人杨明回答:时光的味道。

  饽饽,自明清以来中国宫廷随膳面点的统称,清末开始进入民间。京津两地经营正宗宫廷点心的字号,皆称“饽饽铺”。饽饽铺里的面点师傅大多身怀绝技,手艺南北并蓄,东西交融。

  “祥禾饽饽铺”的手艺创始于清朝,第二代传人师从前清御厨,让宫廷糕点技艺融入祥禾。四代传承人传承百年,守护着传统中式糕点的手工技艺,将那些承载着回忆的老味道带给顾客。

  现烤现卖的各式点心摆放在柜台内,每一款都很精美“孙尼额芬奶白糕”是最近很受欢迎的新品,糕点奶香十足;“一禾酥”采用传统酥皮配上芝麻酱,再加上大颗榛果,浓香四溢;“奶酥”是1983年老掌柜送给杨明的“礼物”,为了给孩子补充高营养,老掌柜就专门制作了这款“奶酥”,30多年后,满载父爱的“奶酥”经过改良成为祥禾饽饽铺的经典。

  还没到中午,金茂汇祥禾饽饽铺的孙尼额芬奶白糕、现烤枣泥卷等爆品已经快卖空了。

  目前,祥禾饽饽铺有40多家线下门店,以及线上渠道,满足着不同人群的味蕾。

  杨明的父亲杨鸿年是“祥禾”的第三代传承人,跟随父辈掌握了宫廷糕点配方和制作技艺。2000年,杨鸿年和妻子在天津站后广场开办了“祥禾糕点食品店”,重拾这门“老手艺”。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西式烘焙日渐盛行,中式点心逐渐被冷落,杨鸿年的祥禾糕点食品店勉强维持,“我们家的小店可破了,玻璃门坏了都舍不得修,得扛到下个月把货款都付完了,再看有没有钱,就一直这样维持。”

  2015年,60岁的杨鸿年萌生退意。彼时,杨明在广州开了一家电商公司,一次回家探亲时,父亲突然对他说:“咱这个店干不动了,你说这个店咱还要不要?”父亲传承的辛苦杨明都看在眼里,彼时中式糕点的没落也是事实,“西式糕点一斤能卖60块钱,中式糕点也就卖十几块钱”。与此同时,杨明也从父亲的话语中听出了不舍。

  “一段时间里,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中式糕点,大家更喜欢马卡龙、千层蛋糕、曲奇等,中国点心的出路在哪里?”杨明陷入思考,中国点心如一些中国传统技艺一样逐渐在消失,拯救传统技艺,作为祥禾的传人,杨明觉得自己有责任。

  于是,杨明放弃了不错的职业前景,回津接手祖辈父辈一直在坚守的“老手艺”,成为祥禾的新掌柜。

  为了更好地迎合当下的消费偏好,杨明接手后,将“祥禾糕点店”改名为“祥禾饽饽铺”,在保持传统古法手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,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之间探索新的发展路径。

  祥禾饽饽铺的点心制作技艺有着严格的工序,在关键技术环节依然坚持手工制作,从和面、开酥到包酥,这些工序环环相扣。比如,皮薄且酥是制作枣泥卷的标准之一,为了这层层酥皮,馅料填进面球子,8秒必须离手,多在手上待几秒,烤出来都达不到那“簌簌落雪”的酥,这是机械化生产做不出的老味道。

  “重油重糖”是人们对传统糕点的认知,但杨明在审视中式糕点的市场发现,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在乎糕点是否好吃、好看,还很重视糕点配料的健康、热量、甜度等。

  于是,杨明开始在保证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之上,开拓另外一条新路。2015年,“祥禾饽饽铺”利用半年时间,在三代传人的糕点秘方上不断试验,在不牺牲糕点风味的前提下减油减糖超过30%,将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消费者。

  以一张历史悠久的老面案作为办公桌,祥禾饽饽研究院就像是这个品牌的婴儿房,从祥禾出品的创新中式点心,大多都诞生于这间带有实验室性质的点心加工厂房。

  刚刚上市的孙尼额芬奶白糕是线上和门店的“爆款”,这款奶香浓郁的糕点可是有典故的,相传清朝顺治皇帝进京开始,很多满族的糕点被带到了北京、天津,当时在御膳的档案当中,有皇帝早餐食用孙尼额芬奶白糕的记载。孙尼额芬本来使用奶酪制作,但现代人可能接受不了,祥禾饽饽铺的研发人员经过多次调试,做出了既保证奶香味浓郁,又符合现代人健康要求的孙尼额芬奶白糕。

  “一合酥”的故事来自三国时期,相传,三国时期,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,在盒上写着“一合酥”,杨修见了,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;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,杨修回答说:“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,不敢违逆丞相的意思,因此吃了。”曹操心里恼火,却无话可说。

  挖掘古代文献和日志,将历史长河中的宫廷糕点进行改良后搬上柜台,祥禾饽饽铺让宫廷糕点的味道飘入寻常百姓家。

  改良旧味道,创新新味道。近几年来,祥禾饽饽研究院“脑洞大开”,研发出不少受年轻人喜欢的“国潮”点心。

  很多西点习惯于把咖啡、红酒融合其中,而中国人喜欢喝豆浆,祥禾饽饽铺就做出了豆浆味儿的中式糕点;绿豆糕里面加了山楂馅儿,糕点就以“知否”为名;中国人讲究节气,祥禾饽饽铺围绕24节气推出新产品,端午的五毒饼、重阳节的重阳糕、冬至的旺春饼、立春的迎春饼,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,巧妙地将传统习俗传递给当代年轻人

  开发新品是一个繁琐的过程,祥禾饽饽铺的研发团队每年都会开发上百个新品,经公司内部和“试吃团”对点心的口味、形态、生产工艺等进行比较筛选后,只留下二三十个品种。

  每一款新品从初期研发到上市要历时三四个月时间,经历无数次的修正。“我记得最难的时候在夏天,烘烤间温度很高,研发人员每人拿着一瓶藿香正气水,一边儿喝着一边儿讨论,如何能把这个糕点烤得更好。”在杨明看来,祥禾饽饽铺必须要做到有亘古不变的老口味,也有颠覆认知的新相识。

  上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三季;美食家蔡澜先生亲自来探店寻访;为故宫文创开发喜饼;与越王庙联名推出杭州名小吃定胜糕;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手,推出了“无负今日”“念念如晤”“好彩头”“鲤跃龙门”等系列糕点;与人民日报系文创品牌“人民文创”联名推出特殊款喜饼,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致敬;2022年入选天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,“祥禾饽饽铺”用四代人的坚守,既传承中式点心的制作技艺,又通过不断地改良和创新,火狐电竞让天津的老手艺走遍了全国各地。

  在年长者心中,中式点心是记忆,很容易得到青睐,但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中式点心,是杨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杨明有一个梦想,未来的一天,中国人过生日时不再吃西方的蛋糕,而是选择中国的点心。

  杨明开设线上店铺,店铺中有关于天津糕点的故事,自己和祖辈的回忆。他还邀请自己的母亲录制小视频,讲述点心制作技艺背后的老故事,没想到在网络上火了起来。祥禾又乘势做起了直播,配合国潮系列主题点心,设计文化背景,再加上传承人讲述糕点由来往事,很快,就俘获了“90后”、“00后”的喜爱和追捧,线上粉丝突破百万。

  回望祥禾从默默无闻到如今供不应求的变化,对于如何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,杨明有自己的看法:“消费者不仅要解决温饱,还有情感需求。”对于未来,祥禾将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精神,结合数字化发展,将更多文化元素放到产品创新和品牌推广中,用中式点心讲好“中国故事”。(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)

搜索